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测试 > 疾病病因 > 职场沦为心理亚健康重灾区

职场沦为心理亚健康重灾区

发布时间:2020-8-8 20:42:56   点击数:

10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人被动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但知晓率却仍旧较低,数据显示,72.3%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障碍中。心理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职场群体,往往成为心理亚健康的重灾人群。

职业人群频现“焦郁碌”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亿到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位居前三位。这一特征在职业人群中尤为突出,一份针对30座城市50家全国强企业的中青年员工的调查报告称,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焦虑、抑郁、忙碌的劳动者成为职场“焦郁碌”。

“每天像空转的发动机,很累很空虚。”职场新人张晓军如是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小张在上海一家世界强企业工作,入职3个月以来,失眠成为他生活里的一大烦恼。“整夜睡不着,担心工作出现差错。”由于缺乏经验积累,跨部门沟通、处理客户关系等日常工作让小张倍感焦虑。

数据显示,年轻员工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年长员工略高,已婚员工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剩男剩女”员工成为抑郁症状的高发人群。

自嘲是女“码农”的孙洁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今年29岁的她还是单身。情感的困惑和生存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孙洁的工作情绪,“整个人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很容易发脾气”,原本性格开朗的她显得心事重重。

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工作不确定性、个人发展受限和动力源匮乏是职场人群主要的压力来源。其中,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在工作耗竭和抑郁倾向上,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今年32岁的齐轩辰在北京一家国企从事行政工作,“即使不加班,在家也要随时收发邮件”。小齐认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源于承担责任和工作风险。此外,单位的晋升机制、薪酬待遇、人际关系也带给他不小的困扰,工作整7年的小齐常常感到疲倦、烦躁和平淡。

职场压力不能承受之重

“比人生未知的历险更可怕的,是那种一眼就看到老死的时光。”当初正是因为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句话,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陈义博在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国企的工作机会,选择去外企工作。然而3年过去了,他并没有体会到“历险”的成就感,反而陷入了深度职业焦虑。“现在的职位和薪酬都不理想,可能会跳槽或者转行吧。”小陈向记者坦言,自己当初的职业预期有些脱离现实。

报告显示,除工作负荷、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外,理想与现实差距产生的挫败感是导致职业人群焦虑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生存成本提升等因素成为职业人群频现“焦郁碌”的现实诱因。

张晓雅在北京CBD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虽是朋友对她的调侃,但也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经常找不到能倾诉的对象,下班后满身疲惫地挤在地铁里感到很孤独。”张晓雅所在的部门,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张晓雅们不敢怠慢。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被访者对职业心理亚健康的危害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甚至采取回避态度。数据显示,面对压力,“自我减压和心理调节”仍是职场人群采取的主要方式,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得到帮助。

专家提醒,长期处于职业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导致职业枯竭。职业枯竭也称心理枯竭,是在工作重压之下产生的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主观感受,患者感觉身心能量被工作消耗殆尽,不仅表现为生理机能的减弱,还表现为自我效能的下降,成就感和自我评价随之降低。

心理援助搭建情感纽带

随着职场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工会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yangmin.com/jbby/618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