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条科技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学家贺建奎在香港接受美联社专访时宣称,他的实验室利用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在至少七对夫妇的受精卵上修改了一个名为CCR5的基因。并且,其中一对夫妇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已经在这个月出生了!贺建奎表示,这种操作能够让这些孩子具备对艾滋病的天然免疫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世界非常重要。
当日,国家卫健委快速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玲摄
下午5点,“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事件持续发酵,深圳市卫生监管部门到达位于深圳南山区医院进行调查,直至晚上7点尚未结束,医院门口印有“卫生监督”字样的车辆还在等候。
当晚,“得到”作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第一时间撰文,表达了科学界对此事件的气愤,并直言“不靠谱,不能原谅!”。
王教授表示,该问题从科学层面上看,此次基因编程操作,收益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反过来这个操作的风险就太大了!一方面这项技术难以避免“脱靶”效应,导致可能非常严重的、从原理上难以准确预计的遗传疾病风险。另一方面,修改受精卵基因,将影响这几个孩子本身以及其后代,突破了基因编辑技术最后的防火墙。
在科学考量之上,王教授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一旦基因编辑技术把“治疗”和“预防”的边界打开,从“预防”到“改善”的窗户纸将一捅就破,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将加剧甚至永恒。
随着民众对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