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内容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郝万山关于健康的演讲
中华中医药协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减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如能及时处理,身体会向健康转化,如不及时干预,则会使人生病。
亚健康中的亚字,是次的意思,冠军是第一,亚军是次于冠军的,就是第二。亚健康就是次等的健康。有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完全健康的人,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已被确诊为患病状态的人,也大约占15%左右。剩下的70%左右就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亚健康。
根据研究,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万年的历史。这万年来,其实人类主要在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吃饱不饿,一个是如何健康不病。
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实际上也是沿着这两个体系发展的。从吃饱不饿的角度看,人们从采集野果、草籽、树叶、狩猎,到学会用火,再到学会种植、养殖,以至发展到工业生产、物资交流、军事战争,在这一系列的文化上,已经非常发达,甚至发达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致吃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病来。可是在健康不病这个系列的文化上,流传到今天,人们只知道得病了找医生看病。而对每一个人自己来说,当他拥有健康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对健康的珍惜,一旦失去了健康,才追悔莫及!
亚健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容易疲劳,甚至整天都感到很累,腰酸背痛,睡眠欠佳,或者入睡困难,或者早醒,醒后再也睡不着觉,食欲不振,叫你吃也可以吃,不叫你吃,似乎也没有饥饿的感觉。排便不爽,坐在马桶上,没有几十分钟解决不了问题,即使解完了,好像还没有干净爽快。精力不足,力不从心,心理脆弱,多愁善感,焦虑紧张,工作头绪稍多,就会心烦急躁,容易激怒。心慌心跳,抵抗力差,经常感冒或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对于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或者低热,淋巴结肿大……总而言之,就是全身都不舒服。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医生告诉你说,你没有病。再说明白一点儿,就是没病但是不舒服,这就是亚健康。
在《黄帝内经》中没有亚健康这个词,但有多处提到过类似的概念和对策,比如关于治未病的问题就和亚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的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人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疗,而是疾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要采取预防措施。不是等到战乱或动乱已经发生了,才去采取镇压或者平息手段,而是在战乱或动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看到它的苗头,及早采取防止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疗,战乱和动乱已经发生了,才去采取镇压平息手段,这就像是口渴了,发现根本没有水,需要去打井;已经兵临城下要打仗了,发现武器库里没有兵器,还需要去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这里说的未病阶段,就是次于健康的,疾病的前期阶段、萌芽阶段,也就相当于亚健康阶段。这里强调的治未病,也就是强调对亚健康的重视和对亚健康的及时处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意思是说,外来的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就像暴风骤雨一样,来势凶猛,所以邪气在皮毛这么表浅的阶段,就能果断采取治疗手段的,是最高明的医生,这就是善治者。等邪气到了肌肤才采取治疗措施的,是稍差一些的医生。等邪气到筋脉,才采取治疗措施的,就是再差一等的医生。而邪气进入六腑才采取治疗措施的,就是更差的医生了。等邪气进入五脏才采取治疗手段的,那就是最次等最差等的医生了。邪气一旦进入五脏,那就意味着病人已经是半生半死了,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鬼门关了。
这也是中医著名的治未病的思想,有病早治早防的思想。
医院是不是负责亚健康阶段的调理呢?基本不负责!因为病已医院塞满了,医生哪里还顾得上没病、但就是感到不舒服的人的健康,也就是亚健康人士的健康呢?所以亚健康阶段的调理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每个人自己的肩上,每个家庭的肩上。
食疗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
晴川公司致力于:以食疗理念为导向,以食疗产品为支柱,以店铺经营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提高国民体质为目标。因此,晴川股份,是您身边的健康顾问,是食疗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改善亚健康和慢性病的力行者!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其实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没有很好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
-END-
声明:健康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