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春
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为开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表面寒冬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从立春起生机蓬勃,是人体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将全年的养生保健比作盖房子,那么立春养生就相当于打地基。遵从立春“四要”和“四不”原则,可为身体这座“大厦”的牢固性打下坚实的基础。01
调情志:顺应节气,戒怒忌忧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护肝。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戒暴怒或心情忧郁。一是春季阳气升发,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绪激动,所以从立春开始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如何预防不良情绪
首先,可以多与亲朋好友沟通,自己不要钻“牛角尖”;其次要在适合的天气时,走到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春天。适量的运动也有助提升好心情。因为运动时体内激素会增加,在活动筋骨的同时,也能加强内脏系统的循环功能,还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平时就适量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这对及时疏导情绪非常有用。02
调起居:晚睡早起,与日俱兴
立春以后日照渐长,在起居方面也应顺应日照变化,相对冬天来说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以利于阳气的生发。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人们克服倦怠懒睡的习惯,适当夜卧早起,增加室外活动,舒展形体,畅通血脉,以助生发之气。03
调饮食:少酸加辛,助阳养肝
中医理论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建议立春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葱等。中医认为,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节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
韭菜,辛温发散,具有补肾益肝作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畅达。在饮食药膳方面,针对立春时节的特点,可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药材和食品。此外,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成大枣粥、山药粥食用。
04
防寒保暖:春捂护阳,下厚上薄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这是指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毛孔就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容易产生“阳气郁”的现象。所以,防寒保暖仍主张着装“下厚上薄”,以助春阳生发之势。05
食疗养生:益气健脾、补肾固本
1、高粱粥材料:高粱米克、桑螵蛸20克。
做法:先将高粱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将桑螵蛸煎取浓汁,去渣将药汁与高粱米同入砂锅,再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粥,至米熟烂粥稠为度。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固涩。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食后欲呕、便溏腹泻、面色无华;肾气不固所致的遗尿、夜尿多等患者可用。
注意:高粱米不易熟烂,故宜适当久煮。素有习惯性便秘者不宜服用。
2、首乌粥材料:制首乌15克,粳米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先将制首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煮取药汁,再用药汁与粳米以文火共煮稀粥熟烂后,调入白糖搅匀即成。
功效:益精血、补肝肾。治疗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头发早白、肢体麻木等。
春季是大自然“发陈”之时,此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进行艾灸调养,可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艾灸以下几个穴位可遣郁养肝、助阳气生发。
立春艾灸立/春/艾/灸/穴/位
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艾灸此穴可调理肝胆疾患和神志抑郁
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人体脐下1.5寸处,是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艾灸此穴有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之功。
曲池穴
曲池穴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艾灸此穴有清热解表、散风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之效。
太冲穴
太冲穴调控着肝经的总体气血,具有平肝清热、清利头目之效,能让人宁心静气;艾灸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