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开栏语
过去的年,东莞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初显: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土壤质量保持平稳、“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从生态视角看东莞蝶变,“风景”更好!
从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聚焦东莞生态环境”系列报道,解码东莞生态环境建设,敬请垂注。
1月的东莞温暖如春,蓝天如洗、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岁末年初,各家各户开展大扫除工作,各镇街定点投放的回收箱体、“两网融合”收集站等站点为市民清理出来的废弃物找到“第二个家”。
这是东莞打造“无废城市”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完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建设,形成“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集中分拣,按需分流”的生活源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链条。
让废弃杂物重获“新生”,让城市更加美丽。年,东莞“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在“无废城市”建设56项指标中,51项已完成或预期能完成年目标,特别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绿色矿山建成率均已达到%,“无废城市”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存量等均已超额完成年目标,“无废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以技术支撑、智慧监管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能力显著提升。
撰文:郑家琪戴双城
策划:戴双城
统筹:章倩倩
“废物”消失,洁净再来
系统推进固废处置能力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千头万绪,如何推进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折射出整座城市的治理水平。
在去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月期间,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暨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开放日活动,邀请了20多名医疗机构代表零距离参观了解医疗废物处理全过程,学习“无废城市”建设相关环保知识。
在当时的活动现场,医疗垃圾收集、运输以及在终端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一目了然,专业人员向参观者详细讲解医疗废物消毒灭菌、无害化处置、废气处理工艺等,这些技术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年,东莞建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二期),可填埋螯合固化飞灰.6万吨,满足东莞未来11年处理需求;建成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理规模达每年1万吨,铝灰渣市内利用处置能力实现从“零处理”到“全处理”的突破;新增5家危废经营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提升至40个大类、个小类,共.78万吨每年,基本满足全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需求。此外,从部分产废、处置企业了解,可回收有价元素类、焚烧类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价格分别从0—元/吨、—元/吨下降至0—元/吨、0—元/吨,大大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
东莞是制造业大市,也是工业固废、危险废物产生大市。一座座清理“固废”的“硬核基地”陆续建成,为东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埗唯美陶瓷博物馆,固体废物不仅“改头换面”,还变身成精美的展品,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更加具象化。
展厅内,各种各样陶瓷砖产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原料既有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也有外部回收的建筑工地渣土、尾矿渣,使用再生资源材料代替传统的泥料、砂石,消化陶瓷行业等领域工业固体废物。
从“废物”到“资源”,东莞从源头“把脉”,减少固废数量,通过集中收运、专业化处置,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智慧,培育绿色
构建全链条处理和管理体系
“家里常有旧衣服、快递盒、坏电器,丢了可惜,囤着又占地方,以前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只要有废品都会拿到这里来。”在莞城街道的碧桂园东江月小区,工作人员正为附近小区居民带来的旧衣物、纸板和饮料瓶分别称重计费。
在不远处的可园社区、博厦社区,居民还可以体验一袋式回收服务,不需要为分类发愁,领取回收企业发放的回收袋,扫描回收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