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对37岁的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裁徐源鸿来说,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这一天,他参加了6个会议。这位获得“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的青年企业家,在垃圾分类回收领域打通了全品类全流程产业链。“让这个行业被人看得起”对于本科学计算机、硕士学管理、博士读环境工程的徐源鸿来说,明明有多条道路可选择,可他最终选择了垃圾分类回收这个行业。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徐源鸿的父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从事了几十年的废品回收生意。起初,徐源鸿也会在意父亲所从事的工作,“在少年时代,父亲的营生是我的难言之隐。我总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抬起头,让这个行业被人看得起。’这份执念深刻影响了我后来的抉择。”“我们离生活很近,千千万万的居民在身边,满是人间烟火气;我们离市场很近,传统行业发展的‘天花板’需要提升;我们离自然很近,全民参与双碳目标的实践路径清晰可见。”徐源鸿说。改变“脏乱差”“收报纸、纸壳、易拉罐,回收旧冰箱、旧彩电、洗衣机……”这样的吆喝声很多人耳熟能详。北京许多小区都有从事废品回收的人,他们将废品从回收点转送到更大的回收站,直至最后的工厂等地。这就形成了传统的废品回收链条。一辆货车、一个可以停车的路口、一块写着“收废品”的木板,就能构成一个简易的回收站。“我父亲就是从传统废品回收‘游击队’走过来的,我对‘游击’在街巷和社区的废品回收从业者充满敬意,他们赚的都是辛苦钱。”徐源鸿告诉记者。徐源鸿称,自己创立的爱分类公司则属于分类回收领域的“正规军”。近年来,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传统业态的“废品回收”已经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需要。面对行业的发展变革,徐源鸿一方面坚持“一袋式”上门回收,坚持做居民家庭源头的习惯养成工作,对可回收资源应收尽收,改变人们对传统“游击队”的“缺斤少两、挑肥拣瘦、只收高值”的印象;另一方面打造“再生管家”平台,发挥互联网技术、行业管理经验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为传统从业者赋能,帮助“游击队”逐步规范成为“正规军”。提供更专业更简单的环保服务爱分类公司提供全链条、全品类、信息化的垃圾分类运营模式。模式听起来复杂,但在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化繁为简。居民垃圾分类有两个步骤:分类和投放。“居民简单分,再由企业精细分”,用户只需把可回收垃圾分为干湿两类,干垃圾通过
奋斗者正青春建起废品回收正规军
发布时间:2023/12/24 14:40:34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