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废品回收 > 废品回收分类 > 断舍离吧,你又不是废品收集站

断舍离吧,你又不是废品收集站

发布时间:2024/4/8 14:54:08   点击数: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79.html

要负重狂奔,也要给生活做减法

每次整理房间的时候都会发现,总有一些物品,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上面布满了灰尘,看不出一点儿生活的痕迹。

它们可能是失去黏性的便利贴,根本不对味的旧香水,前年报刊亭买来的杂志以及瘦了就能穿上的连衣裙。

这些杂物没有半点存在感却长期霸占着不小的生活空间,它们五花八门却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代号: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

“没准以后用得上呢”成了它们不被当作垃圾处理的唯一原因。

我自己就经常看着一抽屉不知道何年何月囤下来的打包带和泡泡纸,犹豫是否应该当作废品处理。

但是每次都会想:“没准以后用得上呢”,合上抽屉的那瞬间我甚至产生了“我可真会过日子”的错觉。

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没准以后用得上”的东西以后往往根本用不上。

囤积当下无用的旧物,很多时候并不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帮到你,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挤占我原本就杂乱的生活空间,心烦意乱的时候哪怕就瞅上一眼,都会变成糟糕心情的催化剂。

“就是丢不掉”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总结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一是逃避现实型。这类人不愿直面凌乱的现状,在恶性循环里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糟。

二是执着过去型。那些丢不掉的东西上或多或少承载着某段无法割舍的回忆,而对旧物的执着实际上是对过去的留念。

三是担忧未来型。未来生活的不安因素使这类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失去”的恐惧,“拥有”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安全感。

对此,山下英子认为行动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变化,通过整理物品,人们可以整理内心的混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给生活做减法是让人生转向愉悦的方法。

于是她在创作的《断舍离》一书中推出了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断舍离。

“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便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有人说薛宝钗是“断舍离”的最早践行者。

《红楼梦》在第四十回里这样描述宝钗居所蘅芜苑: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明明有足够的条件来装饰住所,但屋中除了生活所需就再无半件多余之物,这大概就是宝钗极简生活的清爽态度吧。

所以如何挥手作别无用旧物,拥抱“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呢?

1.主角是自己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当下的自己。

要知道,收拾杂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所有物的选择与舍弃,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东西能不能用,而在于我要不要用”。

举个例子吧,那顶花里胡哨的帽子摆在衣柜里很久了,是当年冲动购物的产物,每次看到它你都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审美。

它不是不能戴了,但你一辈子都不会再戴上,与其留下来碍眼,不如丢了或者送给有需要的人。

2.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空间的杂乱无章还不是最糟糕的,

聚焦于过去的杂物堆积得太多才是问题所在。

念旧的人喜欢留下物件收藏过去,这种情怀非常美好,但请记住,不要让留念变成执念,并非所有旧物都值得被留下。

小心翼翼地珍藏几件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真的比堆积一箱落灰的破烂儿来得更有意义。

3.断舍离也是一种精神减压

“说了多少次,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朋友”朋友遇到渣男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态度一致地劝分不劝合。

是啊,我们需要丢弃的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物品,很多时候,糟糕的回忆,错误的观念,放不下的脸面,一段不合适的感情,难以维系的旧日情谊……这些无形之物是情感上的废品,当它们发出的恶臭近乎掏空我们的快乐时,我们应该及时止损,与之作别。

人生本来就已经是一场负重的狂奔了,千万别再把自己活成废品收集站啊。

不如试着给生活做减法,物质上的情感上的,适当地丢掉一些东西,接下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轻松。

-END-

图片源于网络

文/小罐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yangmin.com/jbyf/1008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