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探索了十多个年头的“互联网+废品回收”,表面上风生水起,实际上陷入“想卖的不会用,会用的不愿卖”的怪圈。
万亿规模的废品回收市场,主流模式依然停留在“三轮车时代”。《“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通过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互联网+废品回收”这条路,如何走出一片新天地?
“互联网+”遭遇现实尴尬南京老人肖达军攒了一个多月的废纸箱,最近终于处理掉了——因为家附近的回收站突然搬迁,几十斤废品没了去处,“丢给小区保洁舍不得,想去别处卖又拖不动。”他也听说网上有人回收,可自己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操作。最后,是小区物业帮他找来一个废品回收员。
这一尴尬,眼下很多老人正在经历。随着城市治理进程加快,街头巷尾的废品回收站数量锐减。尽管居民区内的智能回收机越来越多,手机里的废品回收APP和小程序也层出不穷,但作为废旧物品重要收集者的老年群体,其中不少人还难以迈过这道“数字鸿沟”。
依托手机APP实现预约上门,在小区投放智能回收机,拉近与用户距离;建立分拣基地,砍去中间环节……种种举措既方便了居民又减轻了源头分类的压力,“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一经推出,迅速在全国各地复制。但废旧物是低附加值商品,利润以“角”计算,人工、运输、仓储等成本很难消化,探路者们很快就陷入苦苦支撑的境地。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规模化和高效率,但废品回收行业几十年才形成现在的运行逻辑,要打破这个格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南京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孙波认为,废品回收行业的本质,依然是低进高出赚取差价,“互联网+废品回收”提高了效率,但由此产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回收物出售的利润,“两者倒挂,必然不可持续。”
积攒废品是不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更喜欢就近回收、现金交易的传统模式。南京志达环保科技也曾开发